English

并不遥远的风景

1998-02-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民国时期(1912—1949)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社会异常动荡,人文冲突非常之大的历史阶段,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它余韵犹在,许多问题作为历史遗留至今仍盘结在心。

而民国时期的艺术,更凸现出纷纭复杂和前所未有的新景观,它是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风景。《民国艺术》一书试图为观者勾勒描画的,正是这段尚不算太迷离的历史图象,不过,我还是在对作者优美流利文笔和主观化色彩颇浓的观点欣赏之余,表示出一点点忧疑。

我以为,欲交代民国艺术色彩斑斓的特色,便不能不上溯到上一个世纪特别是1840年以后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社会背景,无论从艺术部类的内部介绍还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外部文化探讨,似乎皆然。民国的人文景观,无疑是19世纪后半期历史文化的进一步位移和转化,因此,《民国艺术》一书图文并茂乃至印刷版式的“好看”与文字风格的“好读”,都不能带走我们对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期那段特殊中国文化历史命运的沉思。如果直白以言,我以为该书过于重视文字的华美漂亮与外包装,而轻视了应该具有的并不轻松也未必惬意的历史交待。比如,《民国艺术发生的背景》作为该著第一章,仅仅提示了“资金来源和赞助人”、“西方的影响和地区的差别”、“社会发展的几个时期”便算完事,实在有些轻飘。又如,谈到西方的影响,只是用“民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最多的时期”一笔带过,然后只是点到罗素、爱因斯坦、毛姆、杜威、萧伯纳和卓别林等几位世界文化名人来访过中国,总让人觉得这风景画太速写化了些。关于民国艺术,我们大概是无法忽略上一个世纪震惊中外的洋务运动与借洋兴中思潮的深刻历史影响作用的,作为背景交待,我们似乎主要是看到了文化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未能引发我们进入到文化心理的选择与困惑维度中去。

《民国艺术》在描述民国艺术文化风景时,把笔调浓浓地抹在了各艺术门类的顶尖级代表人物身上,如京剧界的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画坛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以及中国西画界的刘锦堂、徐悲鸿、刘海粟,电影界的郑正秋、蔡楚生、胡蝶、阮玲玉、赵丹,乃至民俗画家与古版画学人新兴木刻倡始者杭稚英、郑振铎、鲁迅等人,该书都予以了重点介绍,个中穿插讲述的轶事绯闻与文化新典,特别是一些统计数据与资料,很能增加读者的知识并引发了解历史本来的阅读兴趣。不过,我觉得,关于他们艺术价值的评判,难免失之于轻描淡写化。而且,连缀风景奇峰的那些民间社团与众多画会类组织似嫌着墨太少,不要忘记,众多的二三流艺术家更是补隙填罅的艺术力量,在形成一时代之时尚中,作用未见得就亚于那些璀峨之“山头”。不仅如此,《民国艺术》对于重要“山头”的勾勒,也有不太妥恰的时候。比如,美术界的林风眠,曾作为民国时期蔡元培思想的重要执行者与支持者,两度分别出任北平国立艺专与杭州西湖艺术院(后改国立艺专)的院长之职,其影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作用至巨,其创作也曾一度引人注目,怎么可以不设专题,而仅以一图一作一小段说明文字了之呢?其实,林的实际作用与影响早于徐悲鸿,深远于刘海粟。不能不说,作者笔下的这道风景虽不遥远,却有不少失笔与空白。另外,该著对民国艺术事件的陈述也显得单薄。

(《民国艺术》,逸明编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